所謂的高標準嚴要求,實際上是快速達成理想目標的想法。不但達到的目標要高,而且要一步達到目標,中間沒有更多的階梯和過程。
在精益變革及日常管理中,不少企業(yè)領導者喜歡用高標準嚴要求的方式為下屬布置任務。但是,很多情況下這種做法并沒有真正讓企業(yè)在變革中獲得好結果,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企業(yè)內部持續(xù)改善文化的形成。
為什么結果與領導們的期望不一致呢?
由于上級領導看到的更多是解決問題達成目標的必要性,而承接任務的下屬員工更多的思考是解決問題達成目標的可能性。兩者的立場不同,思考角度也不一樣。我們試著分別從兩者的立場進行探討和分析。
下屬的困惑
在推進精益管理時,改善問題達成目標需要兩個條件:一是當事者掌握必要資源并具備相應的能力,二是有解決問題的意愿。通常情況下達成目標的意愿絕大多數人士都具備,差別在于意愿的強烈程度。
當下屬員工的能力或掌握的資源還不能支持現有的改善目標時,就無法達成真正的改善。當然,即使資源和能力都具備,改善也需要一定的時間過程。
當條件不具備而一味要求高標準的時候,容易產生兩種情況,一是弄虛作假,二是放棄努力。特別是高標準和嚴苛的績效考核聯(lián)系在一起的時候,更容易產生這樣的情況。
筆者的一個客戶曾經發(fā)生過這樣的事情。領導要求短期內大幅度提高準時交貨率的水平,可是職能部門沒有辦法一下子做到,怎么辦呢?相關部門負責人想出了一個“妙招”,那就是不斷地修訂數據,原因是“這些情況是外部原因造成的,與我們內部無關。”
最后的結果當然是指標完成了,但是交付水準并沒有實質性提高,更談不上客戶滿意度的提高。
事實上,這樣的做法還算是比較“文明”的,筆者還遇到過簡單粗暴直接修改數據的,這就屬于明目張膽造假了。這樣的管理者固然不對,但是當涉及自身利益的時候,考慮到人性的因素,的確可能有人會以身犯險。進一步思考,這些問題主要是高標準在不能實現的壓力下帶來的問題。
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發(fā)現沒有辦法完成要求,干脆就放棄了努力。這些管理者想的是,既然努力也無法完成,不如直接放棄了事。高層領導知道下屬的想法,也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,只好不了了之。
高標準嚴要求還包含了另外一層意思,“高標準”代表終極目標,那就是一旦做到了,就不用再改進了。所以很多企業(yè)一旦達到所謂的“高標準”就不再進一步改善,大家想的都是怎么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維持,而這并不符合精益管理的基本理念。因為這時,大家只是以達標為目的,而不是以市場和客戶需求為目標。
從承接任務的管理者和員工角度看,高標準嚴要求的確影響了精益管理中持續(xù)改善文化的建立。
口號喊得響,架勢拉得足,下屬迫于壓力不得不跟進。時間久了大家只學會了及時附和領導
領導們怎么看
上述觀點,可能有一些領導并不認同。不認同的理由,主要有以下幾點,這里分別加以分析。
★首先,高標準有可能來自市場和客戶的要求,如果企業(yè)不能夠快速解決問題,企業(yè)將面臨失去訂單和客戶的巨大風險。這個時候,企業(yè)當然不能再按部就班逐步進行改善,因為時間不等人。
只有快速提升、快速完成改善,企業(yè)才能夠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。
怎樣看待這樣的問題?
答案很簡單,企業(yè)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候,當然是以快速解決問題為方向。但這是企業(yè)的應急反應,不應該是常態(tài)化的管理模式。如果企業(yè)長期用這樣的模式和要求進行管理,依靠危機時刻打沖鋒來解決問題,一般可以得出結論,這家企業(yè)常態(tài)下的改善工作嚴重不足,不是一個具有持續(xù)改善精神和改善能力的企業(yè)。
現實中,也有企業(yè)青睞這種應急式的管理模式,領導層認為動員員工積極參與一次次的攻關和會戰(zhàn)是企業(yè)執(zhí)行力的表現。筆者有家客戶就以這樣的方式進行管理,在應急的時候各層級員工包括老板在內以公司為家,為滿足客戶的需求拼命加班。
不過非常遺憾的是,過了這樣的階段之后,大家都像運動員經過了激烈的比賽或軍隊經過了一場惡戰(zhàn)一樣,不可避免地進入了休整期,工作狀態(tài)和績效都明顯低于平時正常的表現。
至于為什么要加班?為什么要應急?這樣的問題也很少有人去思考和總結,大家沉浸在“勝利”的喜悅與興奮中。整個企業(yè)就在這種脈沖式的運動中疲于奔命。這樣的企業(yè)顯然不懂得精益管理倡導的標準化和平準化的概念。
本質上,這樣的管理模式也不具備可持續(xù)性,因為全員的士氣是“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”。頻繁的會戰(zhàn)與運動帶來的消極后果在這家企業(yè)也有體現,比如員工的離職率尤其是90后大學畢業(yè)生的離職率一直比同行高。彼得·德魯克說過:“管理得好的工廠,總是單調乏味,沒有任何激動人心的事件發(fā)生?!标U述的正是這個道理。
★第二種情況,上級領導認為問題太簡單,當下的企業(yè)人員水準太低,應該快速解決問題提高水平。這是因為上下級的能力、經驗、知識、見識不一樣,導致對問題的認知不一樣。有些在下屬眼里看起來很困難的問題,在上級心里早有了方向和答案。
現實中,的確有能力超強的領導,對企業(yè)經營管理中各個體系都很熟悉,尤其是從行業(yè)內優(yōu)秀企業(yè)空降到水平相對較低的企業(yè)的職業(yè)經理人,他們可能對現有的問題全部存在降維打擊的解決方案。既然答案如此簡單,上級領導胸有成竹,當然提出的目標可能就更高,要求完成目標的期限更短。
實際情況如何呢?
有的領導者具備較強的人格魅力,能夠充分調動下屬的積極性,按照領導的思路快速展開對問題的改善,并且能取得不錯的成果。不過這樣的企業(yè)往往下屬成長的速度并不快。
原因是,很多問題的解決都是領導思考的結果,而不是下屬在實踐中進行積極探索,持續(xù)發(fā)現問題、解決問題的結果。下級被動執(zhí)行,缺乏充分鍛煉和提高能力的過程。各項指標一旦達到領導們的要求,下屬因為缺少方法和能力,也就自然失去了繼續(xù)前進的方向。這同樣不利于形成持續(xù)改善的文化。
更嚴重的是,經常有一些空降的職業(yè)經理人,無法調動企業(yè)內“老臣子們”的積極性,處處受到掣肘甚至抵制。
有一家客戶,從臺灣的同行當中請來了一位能力很強的職業(yè)經理人。他和企業(yè)的老板共同制定了快速提升企業(yè)管理水平的目標和方案。但方案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實。
一方面是受這家企業(yè)固有文化的影響;另一方面,由于職業(yè)經理人認為都是他曾經經歷的問題,在先進企業(yè)中也有成熟的做法,就不愿意深入現場與各級管理者分析問題,結果造成上下級不能達成有效的共識。職業(yè)經理人始終認為,結果不好是執(zhí)行力的問題,而他的下屬則堅持認為,他提出的目標不切實際,方案不具備可執(zhí)行性。
客觀地說,這位職業(yè)經理人提出的改善方向很好,可是要短時間內達成高目標,方案又基本上需要復制原來臺資企業(yè)的做法,而這套先進的做法需要整個體系的支撐。
在先進企業(yè)內看起來理所當然的事情,在相對落后的企業(yè)還不能被全部認同和接受。實際上,這就是只有理想目標但缺乏有共識性的實現路徑。最終的結果是這位職業(yè)經理人黯然離開了。
相對于前兩種情況,第三種情況更普遍一些。領導者為什么要求快速實現高目標?很多情況下,他們并非不知道資源短缺、人員能力不足。只是很多領導心里縈繞著一個擔心:下屬努力了嗎?為了破解這種不努力,領導們想出來的辦法就是提出更高的要求,更短的完成時間。
他們認為只有這樣,才能把成果逼出來。這些領導們多數都是這句話的信徒:“取法乎上,僅得其中;取法于中,故為其下”。不過,古人只說了事物的一面,即精神作用的影響。
現實中,人們留意到很多歷經拼搏取得好成果的事例,就很容易夸大精神的力量。其實,取得成功的基礎條件是科學有效的方法。領導不了解現實情況,或者不承認現實情況,不掌握指導下屬的方法,一味地提出高目標就非常容易產生管理上的“大躍進”。
口號喊得響,架勢拉得足,結果卻很虛,但是下屬迫于壓力不能不跟進。時間久了之后,大家都知道了及時表態(tài),附和領導意見的重要性,企業(yè)的文化就會變得只唯上不唯實。脫離了“實”也就脫離了持續(xù)改善的可能。
通過以上三種情況的討論,我們發(fā)現站在領導的角度看,除了刻意要鍛煉隊伍的情況外,日常的管理模式中還是需要為高標準的實現確定路徑方向,特別要學會制定詳細的計劃,將理想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可執(zhí)行的步驟指導下屬去實現,而不是靠高標準嚴要求強壓下屬實現目標。
只有在一次次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培育團隊的能力,在一次次的勝利中建立團隊的信心,才能在一次次進步中看到新的方向,從而實現一次次新的突破,達成高標準,這才是持續(xù)改善的精髓。
如何做到持續(xù)改善
在精益變革中我們提倡領導布置任務時要低標準嚴要求。當然這個所謂的低標準并不是絕對的低,而是相對的低,這個低標準是比原來水平要高一些的標準,但比理想狀態(tài)低,同時能利用現有的資源、能力,通過努力有可能達到的水準,但絕不是最終的理想狀態(tài)。
所謂的低標準嚴要求是指要做到比原來更好,同時做到了就不能再退步。這個“低標準嚴要求”包含了持續(xù)改善的智慧在里面,因為通過一步一步實現“低標準”,就能持續(xù)不斷地把標準提高,逐步接近“高標準”的理想狀態(tài)。這樣大家的能力得到了鍛煉、方法得到了驗證,員工就不再畏懼高標準,所謂的高標準才能水到渠成。
當然,從承接任務的下屬自身來說,應該自我加壓,千方百計完成任務,精益求精提高工作質量。但這與來自上級領導的外在的高標準嚴要求并非是一回事。
高標準作為終極挑戰(zhàn)目標沒有錯,但要有若干個“低標準”做鋪墊,有實現的路徑與方法做指引,有不斷提升的團隊能力和合適的資源做支撐,把達到的一個又一個“低標準”鋪設成邁向“高標準”的臺階。否則,不但高標準實現不了,就連持續(xù)改善的精益文化也會遭到破壞。